美籍毛泽东专家施拉姆去世
自20世纪50年代末,施拉姆穷其余生之力,把卷帙浩繁的毛泽东着作译为英语,同时对飞速变化的中国作出阐释。在那个特殊年代,施拉姆的研究为其他研究中国的学者提供了目光独到的分析。
学者们说,在关于毛泽东怎样引入马克思主义,把它用于一个文明古国的研究中,施拉姆的着作为同侪和后学立下了标准和典范。报道说,施拉姆是美国明尼苏达人,美国陆军核物理学家。
他后来来到巴黎,成为一名法国政治史专家。在这个被战争以及残酷的战后创伤改变了面貌的世界里,他是一个仍然保持着清醒头脑的人。
施拉姆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工作,发表过法语和德语学术着作,自学了俄语和日语。此后,在20世纪50年代末,他开始把自己的非凡才智用于研究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充满争议的课题,一个遥远国度的、西方人只能通过书籍和手稿去了解的神秘人物:毛泽东。
施拉姆的研究雄心勃勃,收获颇丰。在接下来的50年里,施拉姆完成了一部毛泽东传记,这部对后世影响巨大的着作正好在文化大革命的灾难爆发之前问世。
此后,施拉姆穷其余生之力,把卷帙浩繁的毛泽东着作译为英语,同时对飞速变化的中国作出了批判性的阐释。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中国历史学家蒂莫西·奇克说,“他在冷战反共产主义思路和坐而论道的革命赞歌之间找到了一个中间立场。
他有深厚的学养,读书之多超过任何人,随便一个问题,都可以旁征博引。”施拉姆开始学习中文时正在巴黎政治大学(Institutd’étudesPolitiquesdeParis简称SciencesPo)工作。
利用手头的主要资源:文字记录,他很快就成为中国及毛泽东问题的权威。1963年,他完成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一书。
三年以后,他完成了名为《毛泽东》的人物传记。“你现在可以走到民间,和真正的中国人谈话了”。
和施拉姆相识的哈佛大学中国问题专家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说,“在那个时代,我们当中没有人能进入中国。你无法和普通中国人说话,你可以做的就是试图分析中国的领导人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麦卡锡主义和战后美国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决定了要想客观公正的评价殊为不易。施拉姆的几位前同事建议施拉姆前往欧洲工作,以获取更多自由,在那里,他不会被怀疑为共产主义辩护。
香港政权交接前的倒数第二任总督,同时身为施拉姆前同事的卫亦信勋爵在一次采访中说,他和麦克法考尔在不同时期参与了《中国季刊》的编辑工作。虽然刊物创办于伦敦,但其中大部分关于中国的最优秀的文章都是美国人完成的。
卫亦信勋爵说,“在英国创办一个力图完全客观的刊物,比在美国更合适一些。”奇克说,施拉姆早期的作品至今仍经得起检验。
文章链接地址:http://www.iqleo.com/zhongduanku/hongxiuHopeshow/201811/3323.html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